• 注册
  • 读到书库
  • 注册
  • 查看作者
  •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2卷.残本.宋.乐史编.南宋时期蜀刊本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2卷.残本.宋.乐史编.南宋时期蜀刊本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2卷.残本.宋.乐史编.南宋时期蜀刊本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乐史编著的一部地理总志。全书共二百卷,前一百七十一卷依宋初所置 “十三道”,分别记述其历代的建置沿革、户口风俗、人物关塞、名胜古迹等。后二十九卷为 “四夷”,记述周边各族。此内含南宋时期蜀刊本(残缺大半)、清乾隆五十八年乐氏祠堂刊本(缺七卷)两种。

    《太平寰宇记》沿用唐制,仿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裁,将全国分为十三道。前一百七十一卷依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南东、江南西、淮南、山南西、山南东、陇右、岭南等十三道,分述各州府之沿革、领县、州府境、四至八到、户口、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及所属各县之概况、山川湖泽、古迹要塞等。幽云十六州虽未入宋版图,亦在叙次之列,以明恢复之志。十三道之外,又立 “四夷” 二十九卷,记述周边各族。

    《太平寰宇记》卷帙浩博,采摭繁富,考据精核,所引各种书籍资料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该书对后世地志影响巨大,在体例上仿唐代总志,又有所创新,增风俗、姓氏、人物等门,虽然遭后人诟病 “人物琐事登载不遗”,但这种以人文结合地理的方式实被后世地志奉为典范,四库馆臣认为 “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至是大变”。《太平寰宇记》是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巨著,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特出的地位,成为现今研究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

    宫内厅书陵部藏本《太平寰宇记》虽残缺大半,但宋刊宋印,世间孤本。存卷 1 至 3 5 至 10 12 16 37 44 47 至 48 50 72 77 至 78 88 至 91 96 99 至 118 124 至 125 133 至 138 141 至 143 147 至 149 155 161 187 至 189 194 至 200。清末杨守敬访日于森立之《访古志》得知有宋残本藏日本枫山官库,遂禀黎庶昌由其出面将宋残本所存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卷通行本不存者借出影写,后刻入《古逸丛书》遂大行广传。
    【第 2 册】(卷 1)15 张,(卷 2)11 张,【第 3 册】(卷 3) 存第 1 至 13 张 (计 13 张),(卷 5) 存第 14 至 15 张 (计 2 张),(卷 6) 存第 23 张 (计 1 张),(卷 7) 存第 1 至 13 张 (计 13 张),【第 4 册】(卷 8)12 张,(卷 9)16 张,【第 5 册】(卷 10) 存第 1 至 9 张 (计 9 张),(卷 12) 存第 1 至 5 张 (计 5 张),(卷 16) 存第 7 张 (计 1 张),(卷 37) 存第 1 至 9 张 (计 9 张),【第 6 册】(卷 44) 存第 1 至 7 张 (计 7 张),(卷 47) 存第 4 至 14 张 (计 11 张),(卷 48) 存第 1 至 3 张 (计 3 张),(卷 50) 存第 13 张 (计 1 张),【第 7 册】(卷 72) 存第 2,4 至 6 张 (计 4 张),(卷 77) 存第 3 至 14 张 (计 12 张),(卷 78) 存第 1 至 6,8 至 13 张 (计 12 张),【第 8 册】(卷 88) 存第 9 张 (计 1 张),(卷 89) 存第 7 至 10 张 (计 4 张),(卷 90) 存第 1 至 3,16 至 23 张 (计 11 张),(卷 91)14 张,【第 9 册】(卷 96) 存第 1 至 8 张 (计 8 张),(卷 99)11 张,(卷 100)14 张,【第 10 册】(卷 101)11 张,(卷 102) 存第 1 至 2 张 (计 2 张),(卷 103) 存第 3 至 9 张 (计 7 张),(卷 104)12 张,【第 11 册】(卷 105) 存第 1 至 9 张 (计 9 张),(卷 106) 存第 8 至 17 张 (计 10 张),【第 12 册】(卷 107)18 张,(卷 108)12 张,【第 13 册】(卷 109)21 张,(卷 110) 存第 1 至 7 张 (计 7 张),【第 14 册】(卷 111) 存第 8 至 15 张 (计 8 张),(卷 112)14 张,(卷 113)13 张,【第 15 册】(卷 114) 存第 1 至 9 张 (计 9 张),(卷 115)9 张,(卷 116)14 张,【第 16 册】(卷 117)13 张,(卷 118)9 张,(卷 124) 存第 13 至 14 张 (计 2 张),【第 17 册】(卷 125)12 张,(卷 133)12 张,【第 18 册】(卷 134)11 张,(卷 135)8 张,(卷 136)9 张,【第 19 册】(卷 137)11 张,(卷 138) 存第 1 至 6 张 (计 6 张),(卷 141)13 张,【第 20 册】(卷 142) 存第 1,7 至 16 张 (计 11 张),(卷 143) 存第 1 至 7 张 (计 7 张),(卷 147) 存第 3 至 8 张 (计 6 张),【第 21 册】(卷 148) 存第 1 至 5,8 至 11 张 (计 9 张),(卷 149) 存第 1 至 8 张 (计 8 张),(卷 155) 存第 7 至 8 张 (计 2 张),(卷 161) 存第 7 张 (计 1 张),(卷 187) 存第 1 至 4 张 (计 4 张),【第 22 册】(卷 188) 存第 7 至 10 张 (计 4 张),(卷 189) 存第 1 至 9 张 (计 9 张),(卷 194) 存第 2 至 12 张 (计 11 张),【第 23 册】(卷 195)10 张,(卷 196)15 张,【第 24 册】(卷 197)13 张,(卷 198)10 张,【第 25 册】(卷 199)14 张,(卷 200) 存第 1 至 6 张 (计 6 张)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2卷.残本.宋.乐史编.南宋时期蜀刊本

    傅增湘亦见过此本,《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五著录:“《太平寰宇记》二百卷、目录二卷,宋乐史撰,存三十三卷。宋刊本,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姓名,然亦多于字数下即写刊工姓名者。卷中府县名以白文别之。版匡高七寸五分半.版式横阔,中缝特为宽展。写刻工丽,字体丰华,麻纸蝶装,颇为悦目。”


    目录

    太平寰宇记序(乐史撰)
    目录上、目录下

    卷一:河南道一
    卷二:河南道二
    卷三:河南道三
    卷五(零页)
    卷六(零页)
    卷七:河南道七
    卷八:河南道八
    卷九:河南道九
    卷十:河南道十
    卷十二:河南道十二
    卷十六(零页)
    卷三十七:关西道十七
    卷四十四:河东道五
    卷四十七:河东道八
    卷四十八:河东道九
    卷五十(零页)
    卷七十二:剑南西道一
    卷七十七:剑南西道六
    卷七十八:剑南西道七
    卷八十八(零页)
    卷八十九(零页)
    卷九十:江南东道二
    卷九十一:江南东道三
    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
    卷九十九:江南东道十一
    卷一百:江南东道十二
    卷一百零一:江南东道十三
    卷一百零二:江南东道十四
    卷一百零三:江南西道一
    卷一百零四:江南西道二
    卷一百零五:江南西道三
    卷一百零六:江南西道四
    卷一百零七:江南西道五
    卷一百零八:江南西道六
    卷一百零九:江南西道七
    卷一百十:江南西道八
    卷一百十一:江南西道九
    卷一百十二:江南西道十
    卷一百十三:江南西道十一
    卷一百十四:江南西道十二
    卷一百十五:江南西道十三
    卷一百十六:江南西道十四
    卷一百十七:江南西道十五
    卷一百十八:江南西道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零页)
    卷一百二十五:淮南道三
    卷一百三十三:山南西道一
    卷一百三十四:山南西道二
    卷一百三十五:山南西道三
    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卷一百三十七:山南西道五
    卷一百三十八:山南西道六
    卷一百四十一:山南西道九
    卷一百四十二:山南东道一
    卷一百四十三:山南东道二
    卷一百四十七:山南东道六
    卷一百四十八:山南东道七
    卷一百四十九:山南东道八
    卷一百五十五(零页)
    卷一百六十一(零页)
    卷一百八十七:四夷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四夷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四夷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四夷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四夷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四夷二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二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四夷二十六
    卷二百:四夷二十七

    目录前题:朝奉郎太常博士直史館賜緋魚袋 樂史 撰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2卷.残本.宋.乐史编.南宋时期蜀刊本

    乐史(930-1007 年),字子正,抚州宜黄县(今江西宜黄)人,五代、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 是隋唐开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979 年),宋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乐史以 “郡县之书罔备”,无以颂一统之盛,又以《元和郡县志》等书 “编修太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更名易地” 亦多,于是着手撰写《太平寰宇记》,经数年完成。

    宋初承袭唐制,全国分为十三道: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岭南道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2卷.残本.宋.乐史编.南宋时期蜀刊本
  • 0
  • 0
  • 0
  • 173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布内容
  • 任务
  • 偏好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